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启动盛况微剧透
2020年9月9日
中国慢病协同体丨积极创新慢病管理模式,为基层提供新思路
2020年10月20日

协同·融合·创新·发展丨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启动大会圆满落幕

56.jpg51.jpg52.jpg 53.jpg54.jpg

58.jpg

2020年10月10日,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于北京、杭州、郑州、昆明四地同步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毛群安,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稽查特派员办公室原正司长级稽查特派员张丽娜,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卫生事业处副处长蒋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姜春力、产业部处长窦勇,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长、慢病协同体执委会主任孔灵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室主任赵琨,中国诚通集团副总裁、中国健康养老集团董事长朱跃,中国联通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总架构师(CTO)范济安等莅临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中日友好医院杨汀、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江华、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等中国慢病协同体执委会及专家委员会专家代表,会同6家示范单位、50家评论员单位以及1000余家观察员单位参与。


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

将整合多方资源,探索相关政策的制定,建设平时与应急状态下的慢病协同管理体系,为患者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和医疗支持,最终整体提升中国慢病的综合管理能力。

60.png

慢性病

已成为普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在本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多国研究显示,老年和基础病人群成为疫情流行中最脆弱的人群,易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更加凸显出平时状态下加强慢病管理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8日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只有平时实现全面慢病分层管理,在应急状态下,才能及时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避免基数众多的患者造成对医疗资源的挤兑。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因此应运而生。项目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龙岩紫荆创新研究院联合发起,分为探索期、试点期和复制期三个阶段。在为期一年的探索期期间,来自5个县的6家县医院将作为首批示范单位,根据专家制定的慢病管理要素、标准和流程进行实践,通过“点,线,面”的带动,将实践成果逐步覆盖全体县域医院集群。
61.png

在县域打好慢病管理地基

稳固人民健康大厦

在中国,县域作为慢病管理的主战场,也是保障全民健康的基础,只有地基稳固了,全国人民健康大厦才能屹立不倒,从而不断提升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自基层的示范单位将获取一线数据和管理经验,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生命周期慢病管理,不断赋能医生、患者及相关医疗企业机构,构建县域的慢病管理体系,探索中国特有的个体化与标准化结合的慢病管理模式,为慢病领域政策的指导和制定建立基础。预计到2021年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将基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出台首本《白皮书》,从政策、商业模式和产业化层面形成对县域慢病的系统指导,充分体现价值医学理念,构建完整的县域慢病管理体系。

 

会议莅临嘉宾

66.jpg

 

会议详细内容及重点议题跟进解读

敬请关注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