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阶段推进会暨专委会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国健康养老集团研究院张晋院长在会上就“医院新模式:医院转型康养理论与实务”议题发表了演讲。张晋院长通过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发展环境概述、后疫情时代迎来新机遇的传统产业、后疫情时代迎来新机遇的新兴产业、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及案例、中国医院转型康养政策、模式及实务五个方面总结与讨论。本文根据会议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发展环境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按下”暂停键”,部分行业受限乃至停摆,金融市场震荡不安,全球经济增长受到疫情严重冲击。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疫情防控态势向好,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动能,然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对健康与生态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对健康医疗、养老、保健预防等工作的部署也提上日程,“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动,康养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机遇与挑战。
推进养老产业多样发展
探索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
我国养老政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不断变化,现阶段为应对老龄化力图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家层面养老相关的政策频发,覆盖养老服务、互联网+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智慧养老等方方面面。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基于“十三五”规划,于 2017 年 2 月 28 日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 2020 年,实现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当代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即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其中,上海、北京等地创造性地提出了 “9073”、“9064”老龄服务格局,许多地方也纷纷跟进。“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老龄服务,3%享受机构老龄服务。继上海之后,2009年,北京市也确定了 “9064”老龄服务发展模式, 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为进一步深化我国老龄服务体系,我国养老产业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了三种新型组合形态。
(一)与医疗资源结合,开发结合型养老项目
(二)与旅游资源资源结合,开发旅养结合型养老项目
(三)与保险产品结合,开发险养结合型养老项目
其中,作为国家大力倡导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的双重需求,对提高养老、康复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顺应了庞大老年慢性疾病群体的养老需求,有广阔市场;二是弥补我国当前养老模式的不足;三是充分利用医疗机构的优势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等一体化服务;四是既能满足老年慢性疾病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及护理阶段在养老机构的构想,又有利于实现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提出的急、慢性病分治,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当前大医院一床难求、住院难的现状,实际上推动了医改向纵深发展。
然而,我国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且发展迅速的特点,这意味着,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的需求在迅速增加,给我国的养老、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将成为主要疾病负担,加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这导致县域内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不断高涨的医疗需求,尤其是医养结合的需求。可以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迎来了医养转型的关键窗口时期,对于我国基层机构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此,张晋院长提出“四突破,五建设”的建设思路。
一、服务重点的改变
目前我国在养老模式上还普遍存在“医”、“养”分离的状况,对此,基层医疗机构应从目前以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老年患者医疗、预防、保健并重的医疗服务工作。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 以提升医院养老形式的基础设施、增加医养基础科室,引进优秀医养人才为建设目标,构建养老、照护、保健、康复、临终关怀服务于一体的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二、强化社区医疗和康养能力
张晋院长指出,医养结合的重心应放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强化社区医疗和康养能力,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要依托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趋向专业化与产业化,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智能化建设
建立健康数据分析平台,将常规的老年病、慢性病医护压力分散到基层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站;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可穿戴装备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投入系统资金,建设在线健康数据传输、多方会诊、转诊预约、电子病历共享等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引导建立健全的多层级居家养老健康诊疗模式;构建远程会诊系统,增加区域间医疗专家会诊覆盖,提供全国优质、规范的各科专家服务。
四、构建标准模块化设计标准
加快推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是推进民生建设、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推动整个养老机构改革与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轨道设计,实现内涵式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能够有效推进“医养结合”向整体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在健康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便于体系中众多医疗资源的升级改造,从而促进医养结合的标准化、优质化和高效化发展。
最后,张晋院长表示:提高政府主导能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增加科技含量,加快部分医院转型,培养循环型养老新形式,形成循环养老新思路,将是未来医院转型养老最终建设目标。
邮箱
mbxt@ly-redbud.org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18号丰联广场A座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s 2020 协同体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88888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