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启动一周年之际,“中国慢病管理+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并发布《中国县域慢病管理现状调研》。本次大会强调了家庭医生在完善基层慢病管理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并积极探索县域家庭医生医防融合的慢病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县域慢病整体综合管理能力。
本次大会参会医院覆盖全国22个省的703家县医院,参会人数971人,其中院长/副院长717人。
环节 / 圆桌对话
“慢病协同体项目”于2020年10月正式启动,围绕打造”一链条、两方案、四体系”的总体工作方向,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整体提升县域慢病的综合管理能力。项目立足于基层, 着眼于慢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随访”五个维度,逐步形成涵盖所有主要慢病病种管理的可循环生态环境。
在第一阶段的探索期,项目对24个省632家县级医院慢病管理现状开展调研,并发布《中国县域慢病管理现状调研》。同时,来自5个县6家示范单位的不同角度的慢病管理模式探索,为下一个阶段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慢病管理可围绕“夯实慢病管理‘小循环’”、探索“慢病协同‘大循环’”的“双轨并行”模式发展,而慢病管理情况的改善,最终要以“家庭医生”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
“强基本、强基层,离不开最贴近基层的家庭医生。开展以‘家庭医生’为主的慢病管理,构建县域专科医生与家庭医生的协作体系,积极探索县域慢病协同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将很大程度改善县域慢病管理情况。”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长、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执委会孔灵芝主任表示:“慢病协同体项目将积极探索以医防协同为核心的全科家庭医生与县医院专科医生分工合作机制与协作流程,逐步形成适于县域实际情况的家庭医生规范化管理体系。”为了积极践行这一理念,慢病协同体将开展县域家庭医生医防融合与慢病管理模式探索,以提升基层家庭医生慢病管理能力、创新慢病医防协同机制、构建全科和专科医疗服务合作分工体系。
下一步,慢病协同体项目将完成对6家示范单位慢病管理的系统评价,并发布白皮书。同时,将持续完善县域家庭医生参与慢病协同管理的标准化模型,探索覆盖慢病管理全程的绩效考核机制在不同地区的建设与应用,并积极推动县级医院与信息化、商保、康养、金融等慢病相关企业的合作,创新慢病管理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
邮箱
mbxt@ly-redbud.org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18号丰联广场A座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s 2020 协同体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88888888号